1、湖北黄梅《 於氏宗谱》考证笔记(於沧田提供)
湖北黄梅於氏自秦时,就由铎公从河南迁入。衍绵至今已是2600余年,明确有历史记载是唐初禅宗四祖道信大师在黄梅卓锡时,是於琏公为他献山建寺的,该寺即是今日的四祖寺。於琏公因此被载入史册,四祖寺民国时还供有他的画象。明确有家谱记载的是从明初英山候於显公开始的。於显是明朝的开国元勋,封英山候,谥号襄武王,官至总兵,其子於琥,初为宁夏指挥使,后授大都督;其女为朱元璋第八子朱梓(封潭王就藩长沙)之妃。洪武二十三年(1390),有人告发李善长交通胡惟庸情状,显琥父子牵扯其中被诛,合族连坐,潭王夫妇亦因恐惧合宫自焚而终。此后居于黄梅的於氏子孙因多年隐姓避难,而未相认,万历之后,才还本姓,此时距洪武年间相隔近200年,族人已衍至七、八代了,历经这近200年的隔离,族人已非昔日世系昭然,辈派成章了。已至今日黄梅的於氏家族已由明初的一支分成大河益户、渡河东户、王枫婆祖户、天禄户、居户、车路口等数支,谱牒纷繁,莫衷一是,字派亦是各成一体,但是细考源流世系,均可理顺。遗憾的是前《大成锦谱》被毁于明初,明前及至明初的繁荣均无从考究, 后来有识的族绅凭借前谱的断篇以及先人的口授之词,并综合了一些史中遗简,充实在今日传世的谱牒中,使得今日传世的谱牒有血有肉,遗憾的是许多东西都有失史实。
黄梅现行传世的宗谱,益户的我看得最细。益户是以显祖第十三世孙於益公立户的,益祖初名镒,因避其师名讳,改为益。益户现有有四大房住于梅邑。世系分支是:益祖生茂盛公;茂盛公生杰公;杰公生常公;常公生济、清、渊、涌四公;济公迁江阴(今江苏江阴);清公迁广陵(今江浙一带);渊公居原地,生子一,名桥;涌公居原地,生子五:栾、檠、本、楠、梧;本公迁至陕西,1992年益户重修宗谱时,有一族人在陕西面晤了一位於姓人,其自称是湖北於氏后裔,该地曾有谱牒,并记述其有祖先葬地在“螺蛳墩”。螺蛳墩现仍在黄梅故地,为长房栾公支下子孙居地,据此可知在陕一支为益户子孙,时人皆认为是本公后嗣,现居陕西丹凤县花瓶子乡梨树岭村(此村现已改名),人口不少,有一个行政村。渊祖房支下桥公及涌祖房支下栾、檠、楠、梧四公后裔均居黄梅,长房栾公、四房楠公、五房梧公后裔大部分居黄梅大河西山(英山候显公墓在此),分八个自然村(分别为江畈、螺蛳墩、於家聿、於三房、於家楼、河畔、大路岸、罗垸),人口约3000余人。檠祖后裔居黄梅孔垅芦聿。
益户宗谱的源流考上说,“天生鼻祖讳则”,意思是说於则是於姓的始祖,为上天所生,此后於氏均为则公后裔。对于则公, 据《世本》载,则公是黄帝的世臣,发明了用麻编织的鞋子----履,结束了古人光着脚的历史,因功大被封于於地(今河南内乡),称为於则。於则的子孙后代以封地为姓,称为於氏。故说,於则是於姓的始祖。另有记载:出自有熊氏,黄帝的孙被封于商於(今河南)。其后以封地为姓,遂为於氏。总之是以封地为姓。益户宗谱上记载该封地为於余邱国,古时於地和於余邱国是不同的,於地在河南内乡,而於余邱国在山东临沐县一带,两地相去甚远,而古代的封国又很小,因此两地难以联系到一处。益户渊祖支下的分支宗谱上还记述了鲁庄公二年,(公元前669年),庆父伐於余邱国,国破后,国人四散逃难,当时族人曾卜卦占吉凶, 卦象是天火同人卦,同人卦辞曰:“同人于野,亨,利涉大川,利君子贞”, 时人解为出门见姓,遂去“余”而存“於邱”为氏,随即南徙至湖北黄梅。并记述始发南迁之举的是秦初铎公,可是秦初(公元前221年)距家谱上所述的鲁庄公二年相隔400多年,这400多年,於氏的先祖又在那里呢 ?
清康熙十八年益祖九世孙景云公,虑世系难分,族史渐泯而始肇谱牒之举,景云公是本邑当时的学长,对于久远莫考的家史亦无从动手,他只能从当时的老者口中及各类遗篇断简中找得一些片断,根本无法连贯和系统,这本谱上对明朝成化至万历时的记述详细到生辰日月,而对泰昌至清初的记述却却以“生辰葬地不详”而述,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景云公是有前谱牒为蓝本的,这幅前谱牒在别的支系是否也有呢?是否更为详尽呢?
益户的派引是:“守惟复映承”;这是前清时字派,“守”字辈的前一辈是名中含有宝盖头,如宽公、安公等,再前一辈是名中含有“木”字的,如栾公、檠公等,“木”字辈前是“水”字辈,如济公、清公、渊公、涌公等,渡河东户有濠公,我想应是一辈的,不知其他支系是否也是如此,这种取辈的方式明未清初可能较盛行,曹雪芹的《红楼梦》中不是也是如此吗?象贾珍、贾琏、贾璋、贾宝玉、贾环等是“玉”字辈,贾敬、贾政、贾赦、贾敏等是“文”字辈,这都是名中含辈的,曹雪芹就是清初人。
益户现行的派引是(自“承”字后):人心敏达,迪知前光,祖功宗德,源远流长。尊师重道,能绍书香。黄梅其他各支的派引基本相同:守先惟树德,光(华)国在从文。长克尊师训,祥和兆庆云。其“守”字辈相当于益户的“敏”字辈。
至于“於邱”的说法,除谱中的叙述外,民间还有一种传说。相传於氏在古时(具体朝代不详),有很多人在朝为官,有一天皇帝做了一个梦,梦见有48条牛顶他,惊醒后,请人圆梦,圆梦先生说这是有人要造反,皇帝大惊,叫来吏部一查,刚好於氏大大小小有48人在朝为官,遂命人到於氏祖地一看,只见那里山脉奇特,有龙凤对峙争姿,纱帽印玺相映,故命铲灭於氏,并到黄梅破坏於氏风水,挖破纱帽,斩断龙腰,谁知那风水只要於氏未绝,便不能破坏,白天挖的,夜里山体自已增长,后来有个奸人盗听了仙人的话语说:日里千人挖,夜里万人填,只怕铜桩钉四沿。官府知道后便将包有桃符的铜桩钉入卧龙山的四周,将纱帽山中间挖断,僻作官道。此后卧龙山下有一口黄泉水四季不断,据说是龙的血水,龙脉破坏后,凤也失势了。合族的子孙到处躲避官府的追杀,其中有一个男孩在邱姓的外婆家躲难,官府找到了后,那位外婆为了保全於氏的血脉,忍痛将自已的孙子交了出去。这个男孩从此隐姓为邱,并将於氏家的血脉传了下来。於氏子孙为了世代铭恩,从此将“邱”列在姓中,并要求永世传承,於氏这一脉确实一直在姓“邱”,生者可以不在名前冠“邱”,死者是一定要这样,所以这边的墓铭上一直是“故*考於邱公**大人墓”,宗谱上也称《於邱氏宗谱》。
这种传说是有故事性的,但极有可是那次“胡惟庸案”波及后演变的。现在黄梅这边确有卧龙山、纱帽山、凤凰山,并确实被挖破纱帽斩断龙腰。但从黄梅於氏族人在民国时期出土的一块石碑上的记述看出,黄梅在宋时就已在姓氏中加“邱”字了。这块石碑是宋代一位於姓皓命的。可见谱上的记述比传说还是可信的。 (1873407.136)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,感谢每一位的分享。
文章来源:中华於氏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