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日下午,宁波二中所在的竹洲校区,杨柳依依,烟雨蒙蒙,小鸟啁啾,84岁的知名美籍华裔女作家於梨华,迈着矫健的步伐,来到母校,与师生们面对面交流,畅谈自己对母校的无限思念之情,勉励后辈学子发奋学习。
记者 毛信意 通讯员 潘旭红
谈母校:这里有初恋记忆
於梨华老家在镇海,1931年出生在上海。少年时代因战乱返乡,1949年,她在鄞县县立中学(宁波二中前身)读高二时随父母赴台湾。22岁进入美国加州大学。而今,她定居美国。
昨日下午,於梨华携儿子和孙子、孙女、外孙女等家人,一起来到宁波二中。
“整个校园这么漂亮。我真的非常高兴。”她一边参观校舍,一边兴奋地说着。当看到自己曾读过书的一幢校舍仍岿然屹立着,老人的心情更加激动。
“我在班上成绩不是特别好,我数学作业不太会做时,常常让一位同学代做数学,我则帮她代做语文。”回到母校,自己学生时代的记忆,历历在目。
於梨华还笑呵呵地说:“在二中读书的这段时光,是我人生中最难忘、最快乐的时光。因为在这里还有我初恋美好的记忆,我有一位特别要好的男生。1949年,我的父亲当时已经在台湾,多次让我转学去台湾,我都不愿意。后来,父亲来信说要和我断绝父女关系,我才没办法去了台湾。”
谈创作:天分+努力+机遇
於梨华清楚地记得,小学五年级时,她写的一篇作文,被语文老师贴在公告栏里,老师鼓励她:“你好好努力,将来肯定能在文学上做出成绩来。”
后来,她在美国安家后,要养育三个孩子,又想写作,每天都是在晚上12时到第二天的凌晨3时写作的,非常努力。
不过,於梨华说:“我的运气也确实非常好。先生事业有成,不需要我养家,我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,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。我刚到美国时,生活非常曲折,曾经在迷惘中求索。这也让我的小说有东西可写,能写出深度来。”
1960年起,她追寻记忆中童年的浙东家乡,写出第一部长篇小说《梦回青河》。这篇小说先在台湾《皇冠》杂志连载,1963年全书出版后又再版6次,不但被台湾的广播电台采用为小说连播,还被香港邵氏公司购得电影制作权。
此后,一本接一本的中文作品问世。她说:“现在我的写作目的很明确,关注女性,关注家庭,关注人的命运,比如新作《彼岸》,关注中国文化在异国他乡的传承。我们带出去的文化,不能在我们的后代手里断代,我有责任告诉他们,我们的祖国,我们的文化是什么样的。”
谈乡愁:梦里几多思乡泪
於梨华是个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爱国主义者,1975年以来,她多次回国观光考察,返美后,热情演讲祖国见闻,创作反映祖国新面貌的作品。
於梨华早年赴美时,一边打工,一边读书,生活相当艰辛。如今,她早已融入美国主流社会,丈夫也是有地位的美国人。但是,她对自己身份的困惑感依旧存在。她说:“我在美国生活,周围的美国人还是把我当中国人。而当我回到祖国,我的同胞却把我当做美国人,这种身份的困惑,让我很心痛。”
乡愁对於梨华而言,是会伴随一辈子的,永远不可能连根拔除。她虽然久居美国,但是时常怀念祖国,总想着有一天可以叶落归根。然而,她到美国已经有很多年了,家人、朋友都在美国,因此,常常只能梦里才能回到宁波老家。她说:“我的26部小说中,乡思、乡愁贯穿其中。我家的儿孙都会说中文。”
此次,她给自己的返乡定了一个主题,即“一路走来:宁波-台湾-美国-宁波”文化寻根之旅。昨日,她特地给母校题词:“今天是我最快乐的一日,因为回到我的母校。母校是如此的壮丽,而我受到了如此隆重而愉悦的招待。”
於梨华被誉为“留学生文学的鼻祖”
於梨华1953年留学美国。她被誉为“留学生文学的鼻祖”。
於梨华告诉年轻学子们,一定要看看她的力作《又见棕榈,又见棕榈》。这本书是於梨华描写留美华人作品中最成功、最有代表性的一部,写成于她到美国13年后的1966年,次年出版即获得台湾该年的佳新最佳小说奖。
该书被台湾和香港的评论家认为是一部“感人最深、给读者影响最大的作品”,“於梨华女士写出了我们这一代人那种"彷徨迷惘没有根的记录"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,感谢每一位的分享。